年赚800万的中专生 上周末,出差某三线城市,约了一个朋友出来喝茶,电话里他神秘兮兮对我说: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,带过来和你认识一下,他的故事,绝对值得你写进新媒之家里。 他的朋友A,是个一眼看去很普通的年轻小伙子,不过当他把白色的保时捷911停在茶馆楼下,还是引来旁边人侧目。 90后A跟我讲了他的故事。 一个从电脑城打工仔到年赚800万互联网新秀的逆袭故事 他的故事很长,但是非常精彩,我把最关键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,分享给你们。 A的父母,是当地邮局的老职工,他从小学习很普通,2010年从当地中专毕业,学的是软件工程。 毕业后显然找不到啥好工作,父母本来安排他进邮局,虽说因为学历低,只能干一些跑外线的体力活,挣得也不多,但好歹是份正经工作,还不用担心被开掉。 谁知A心气高,宁肯去离家不远的电脑城开始打工卖电脑。当然了,日子过得很一般。 因为会编点程序,2012年的时候,跳槽跟了电脑城里另外一个老板B,这个老板除了卖数码产品,还有一项业务:给企业用户搭建官网的网站。
A一边帮老板B卖电脑,一边给他做企业官网,钱比以前挣得多了点。 那个时候,做企业官网是一个已经烂大街的业务,竞争早就红海,价格也杀到地板,但是老板B早年靠卖电脑和做官网,挣了不少钱,现在就是维持现状,没啥心思考虑干其它的。 A心想,自己也不能总是这样吧? 于是他开始一边跟当地各种各样的圈子接触,一边上网寻找机会。 就在那年,也就是2012年8月,微信发布了一个后来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产品:公众号平台。 但在那时候,微信的普及率远远低于现在的日活10亿用户,也没几个人能意识到,这个“公众号”,未来会有多大的商业价值。 A也一样,他大概在2013年的年中,才第一次注意到公众号,但他并没有想到这玩意儿,对自己一直寻找的机会有什么关系。 一直到2014年初,随着智能手机的强势普及,微信已经从一二线城市扩张到广大的三四线城市,公众号越来越多地出线在微信里,A有次跟朋友聊天,对方问他:你不是会做企业官网吗,这个微信的企业号要不要试一下? 这一次,A听进去了。
进入蓝海 他不敢立刻就辞去工作,而是利用下班时间迅速学会了如何做企业公众号,然后利用之前积累的人脉圈子,开始帮认识的老板们做企业号。 进去之后才发现,这个市场大有可为。 2014年中时,A已经辞去了电脑城的工作,专职做起了企业号,靠着每单3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价格(基本版和功能版差别较大),每个月能赚2万到4万。 自己的圈子太小,为了把生意做大,他开始招兵买马,到2016年租了一个办公室,已经有一个40人左右的团队,其中30几人是电话销售,1个行政兼财务,还有不到10人做技术支持。 A跟我说行业里的内幕:做企业号其实很简单,网上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,甲企业和乙企业,改改名字参数就可以了,有些定制化的内容,也并不复杂。 但是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,那并不是它的主业,它不可能花太多力气在上面,大多数都选择花点钱让别人帮自己做个号。 而且现在微信太发达了,看到别的企业有了企业号,自己也想有,这个基本成了中小企业的标配。 包括后来出现的小程序,用户可以直接在上面查询,点单,结算,所以需求也很强烈。 做到最后,每单生意的技术成本趋近于零,其实就是推广成本和人工成本在里面,毛利高得吓人。 只不过,这种没有门槛的生意,竞争也非常激烈。比如当初的企业号,现在已经厮杀到每单只有1000元到5000元这样的价位了。 企业号业务增长开始变缓,他又利用前面积累的企业主资源,向腾讯申请了这个三线城市的微信朋友圈“广告代理”,靠微信向当地目标用户精准投放朋友圈广告,赚了挺多的提成费用。 (比如当地的宝妈们,会收到当地童装企业的广告,就是基于微信对用户身份的识别,和广告代理的企业主资源) 现在的团队规模持续一年在60人左右,去年除去房租、工资和各项运营费用,他自己净赚800万。 A对我说,企业号竞争惨烈,而朋友圈广告代理业务因为微信的节制,能赚的也有限,所以他正在积极与行业里的各种wanjia接触,看看未来还有没有新的玩法、新的机会,这次过来和我见面,就是听说我在写公号,而且专注职场和商业,就想碰撞一下,万一有了点火花呢?
中专生给我上的创富课 关于他的生意,我和A聊了很久。年赚800万,很多吗?不算多。 在我所在的传统行业,身家上亿,年入数千万的老板比比皆是。 但是对于A这样一个中专生,而且还不到30岁,不拼爹不违法,年入800万,我觉得非常了不起。 还有一点,A一直身处三线城市,也就是省会之外的地级市,这里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别说跟北上广深比了,就是比起所在的省会,也是远远不如。 但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可以说,A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创富课。 我们平时看多了马云刘强东的传奇故事,看多了摩拜胡玮炜、拼多多黄峥如何奇妙地结识贵人,从而一步步完成崛起。 但是我更觉得,那些传说或许过于遥远,相比起大佬们耳熟能详你却学不来的经历,A给我的如下这5点启发,也许更接地气,更有价值。 3.1.嗅觉灵敏,心态开放 跟他的前老板B相比,A对新生事物更加渴望。 从一开始的卖电脑,再到做企业官网,然后到企业号、小程序,A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尝试的机会,而朋友圈广告代理,更是他主动争取来的生财之道。 只有中专学历的他,肯定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高材生,但是对于社会这所大学来说,他简直是名列前茅的学霸。 因为最好的学习,是自我学习。 人们常说,做事要把握趋势,可是趋势哪有那么容易看见,那么容易把握呢? A的经历告诉我们,在一个个真实的需求背后,趋势若隐若现,只有伸出脚踩进河流,才能感觉到灼热的暗流朝着某个方向涌动。 那就是趋势。 时代迭代太快,如果你的嗅觉不进化,心态不开放,被时代抛弃是迟早的事。 反之,开往春天的顺风车上,会有你的一席之地。
3.2谨慎尝试,果断all in 看到企业号的机会,A没有立即就辞职。 他跟我说,如果失败了也不是找不到工作,但是B老板这里可以又卖电脑又做网站,挣钱更多,别的地方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。 现在马后炮来看,如果他当时立即辞职全身心来做,速度和效果会更好。 但是我觉得,这恰恰说明了A的成熟。 万一企业号并不像之前想的那样火呢? 万一竞争已经激烈,份额早就瓜分殆尽呢? 万一作为平台的微信,被另外崛起的平台挤压,造成企业号的夭折呢? 利用下班时间学会做企业号,然后迅速接单,搞清楚项目打法、行业价值链条、市场空间……最后再选择辞职,其实才是最稳健、最可控的方式。 A选择谨慎尝试,小股兵力试探,哪怕意外发生时,自己也能抽身离开。 抽身离开,才能有机会东山再起。 而商业逻辑一旦清晰,则毫不犹豫地果断all in。 在市场机会和能力储备之间掌握好平衡,这大概是每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创业者,必须具备的素质。 3.3学习力强,迅速补齐能力矩阵 经常有粉丝在后台问我,格总,现在应该学点什么啊? A用他的经历来替我做了回答:你的目标,决定了你该学什么。 为了谋生,一个写软件的中专生学会了怎么卖电脑;为了尝试企业号,他自己上网学习模板;后来,他自学怎么开公司,怎么带团队,就连电话销售的培训手册,也是他自己编写的。 为了以后的发展,当听说有我这个外来的公号狗前往出差,他主动联系交流,希望能学到三线城市没有的新概念、新想法、新思路。 永远在学习,永远在更新自己的能力矩阵,90后A让我心生钦佩。 3.4 相信未来,又时刻保持危机感 A的脸上,有一种超越他年龄的乐观和笃定,这是让我印象极深的一点,就好像他已经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把未来的事安排得妥妥贴贴一样。但是我从一开始,又能感受到他身上强烈的危机感。 他很少主动谈起之前的成绩,反倒是不停提起竞争对手的动作,用户需求的变化,还有微信平台调整可能对业务造成的影响,同时,又不停地和我聊起互联网上各种裂变的玩法,思考新的增长点。 我猜这名中专生并没有听说过比尔.盖茨的那句名言,“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”。 不过,也许他和世界首富都是同一类人: 永远不满足已有的成绩,永远在思考如何在意外来临前,提前备足干粮活下去。
3.5能力在成长,也追不上野心 最让我意外的是,A主动和我聊起上周四刚刚上市的拼多多。 坦白讲,我对拼多多的了解,仅限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,我发现A对拼多多和创始人黄峥的了解,并不比我少。 A对我说:都说拼多多的用户就是像我们这种三四线城市的人,那我自己就在三线城市,应该比拼多多更了解客户才对,所以我觉得拼多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,我肯定还能做更多事情。 看来,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周边,而是立足自己最了解的市场,又放眼全国,从整个行业趋势、生态环境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业务,哪怕现在每年只有千万销售量的级别。 所以,这真的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:三线城市的他,并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,已经在采用一线城市同行的思考方式,来寻找自己的定位,重塑自己的野心。
这个世界属于有心人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,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种业务形态,没法给他多好的建议。
我只是提醒他,竞争已经趋于红海,如果要让净利润乘以10,并不是把员工数乘以10,把业务量冲上10倍就可以。 那样不仅不行,还会把自己冲垮。 更好的选择,是在已有业务上升级服务体验,或者平滑地拓展新领域,完成转型,就像当年从卖电脑到做企业号,再到做小程序、代理广告一样。 如果可能,最好自己成为网红、建立IP,或者,成为网红的股东。 用old money的赚钱模式,挣不到new money。 当然,需要整合的资源,和具体操作的难度,必然也会成倍增加。 A的表情,还是像一开始那样有信心。 他一再叮嘱,文章不要透露他的城市名称,因为圈子里面的人,一下就能猜到是谁。 我当然答应他了。 离开茶馆,我和朋友把A送走,远看着他的座驾绝尘而去。 时间已临近黄昏,街边小吃店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敲击耳膜,我望向不远波光闪闪的穿城而过的小河,回想刚才的那场对话,真是恍如隔世。 人们常说,阶层已经固化。经常说,小城市正在萧条,大城市正在抽血,机会越来越多的马太效应。 可是从A的身上,就像最近小米公司的创业8周年纪录片里说的,每时每刻我都能感觉到,他“心里的一团火”。 身在一二线,有人走的路蜿蜒曲折,越走越窄,而身在三四线,也有人从匍匐前行,进化到展翅高飞。 这个世界属于真正的有心人。 我期待和A的再次见面,如果他能看到这篇文章,我想祝他越走越远。
版权声明
1、本站所发布的一切学习教程、软件等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;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严禁用于其他用途,如果你喜欢教程,请支持正版教程软件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,本站内容全部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发送邮件到邮箱:2519279843@qq.com。
2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3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|